财迷‖集装箱、冷链、条形码与晶体管:苏联输掉冷战的真相及其启示

点此链接阅读体验更佳:财迷‖集装箱、冷链、条形码与晶体管:苏联输掉冷战的真相及其启示

 

各个人藉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数据、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不必谈俞敏洪面对粉丝持续的取消关注,低下了高傲的头颅,把孙东旭用来祭天赎罪:

也不必谈商汤科技汤晓欧突然“正常去世”,而商汤过去一段时间的日子并不好过:

今天财迷主要谈一谈苏联输掉冷战的真相及启示:

 

ONE.集装箱、冷链与条形码:苏联棺材板上的三颗钉子

 

之前,有文章提出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论点:集装箱革命导致苏联输掉冷战,政权也随之解体。具体各位请见此链接:《财迷精选‖苏联因为“集装箱革命”输掉了冷战?》。此文有理有据,值得一看。

上文中的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明显夸大了集装箱技术的影响。比如,上文作者说“当时间走到上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也仅仅是集装箱革命落下的又一粒时代尘埃罢了。时代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就明显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显得很不严谨。

集装箱革命顶多算的上苏联输掉冷战和政权解体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毕竟,作为世界两大阵营的主角之一,拥有2千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和2亿多人口的一个大国, 仅仅因为一项技术革新就不但输掉了冷战,还直接原地解体,这岂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不过,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1950年代-1990年代,美欧日国家出现了一系列技术发明来促进产业链全球化,并借此在技术上对苏联形成碾压态势,导致穷兵黩武的苏联内外交困,最终输掉冷战,辣么,这个理论就显得充分且必要——注意,促进产业链全球化的一系列技术发明中,集装箱只是其中之一,其他的技术还包括但不限于冷链技术和条形码技术。

财迷这里就为大家做个详细的解毒:

现在的学界通常认为全球化经历了四个版本

全球化1.0是古典贸易时代,代表技术是航海技术。

全球化2.0是贸易全球化时代,代表技术是蒸汽革命和电气化革命。

全球化3.0是产业链全球化时代,代表技术是互联网信息革命。

全球化4.0可能是人工智能全球化时代,代表技术或许是AGI和全息投影。

在全球化3.0时代形成的过程中,集装箱技术似乎确凿十分重要。因为集装箱技术是产业链全球化的重要支撑——在最近的一些研究中,研究国际贸易的经济学家经常假定运输成本是零,就是因为集装箱让运输成本在货物的成本中变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有可靠的数据表明,集装箱的发明让海运成本降低了至少85%。因此集装箱让跨国公司和制造商不再考虑距离的问题,而更多地去考虑找到一个临海的地方,那里的劳动力、法规、税收制度和工资都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跨国公司们最后找到了他们心目中的合适目标——某地靠着几乎免费提供的土地和厂房,以及主要职能是过节发卫生巾和大米食用油的Workers Union,成为了跨国公司和制造商的梦中天堂。跨国公司在这里利用二鬼子建起大量的工厂,制造/组装出天量的玩具、衣服和电子设备,并利用集装箱倾销到欧美市场——此地就是号称世界工厂的“印度”。

集装箱技术固然重要,冷链技术也不容忽视。这个技术很早就出现了,1930年代弗雷德里克·麦金利·琼斯发明了移动机械制冷,他与企业家约瑟夫·努梅罗共同创办了Thermo Control公司(后来的冷王公司)。琼斯为冷藏卡车设计了一种可携式风冷装置。1940年7月12日,他们获得相关专利。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欧美日等国的农产品冷链已初步建立。

不过,冷链技术在美欧日发达国家的普及是开始冷战以后的事情——美欧日在这方面直接碾压苏东国家。

在二战后,欧美发达国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在运输的过程中,全部采用冷藏车或冷藏箱,并配以先进的管理信息技术,建立了包括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在内的新鲜物品的冷冻、冷藏链,使新鲜物品的冷冻、冷藏运输率及运输质量的完好率都得到极大提高。

到了1980-1990年代,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产品进入冷链系统流通的在80% 以上。与之相比,不管是苏联还是东欧国家,冷链技术一直未得到普及。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家很少能吃上新鲜的农产品和蔬菜,以及应季蔬菜水果的大量浪费。即使是神州,就财迷查到的数据,在2013年,进入冷链系统的蔬菜模拟重只占到全部蔬菜的5%,肉类只占到15%,水产品也只有23%。

除了冷链技术,条形码技术也是产业链全球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尽管这个技术看上去非常简单,但却直接促进了大型连锁超市的兴起。

1940年代,约瑟夫·伍德兰德(Joseph Woodland)给出了条形码最初的创意。1970年代初,IBM工程师乔治·劳雷(GeorgeLaurer)开发了一种使用激光和计算机的系统,可以极快的速度处理放置在扫描仪系统上的有标签的豆子袋。1974年6月,在俄亥俄州特洛伊市的马什超市,一位名叫沙龙·布坎南(Sharon Buchanan)的31岁售货员在激光扫描仪上扫描了一份10支一包共50支箭牌果汁口香糖,自动记账67美分。口香糖出售,条形码诞生。

对于家庭经营的便利店而言,条形码扫描仪非常昂贵,但是,对于大型超市来说,随着销售额的增加,扫描仪的平均成本可以逐渐降低到忽略不计。扫描仪数据有利于建立客户数据库和会员卡系统,可以跟踪和自动化库存,这使得即时交货显得更具吸引力,经营众多种类的产品的成本得以降低。

随着条形码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推广,零售业规模逐步扩大。在条形码系统时代,超市规模可以更为庞大,商品可以更为丰富,复杂的后勤操作也变得更加容易。

彼时彼刻,一家名为沃尔玛的小型百货商店成为了条形码的早期采用者和受益者。沃尔玛持续投资最先进的计算机智能物流和库存管理系统,并靠着全球(主要是中国)的供应链发展成为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零售商,其规模相当于它的5个竞争对手的总和。中国的奸商们甚至可以专门为沃尔玛这样的大型客户建立一条完整的生产线。

至于苏联,由于在1990年代还处于需要排长队买面包的时代,商店里的商品屈指可数且长期短缺,所以条形码是完全无用武之地。

这里我们就可以做一个小结:靠着集装箱运输/冷链/条形码这些新技术/管理系统,美国/欧洲/东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化3.0市场。在这个市场里,产业链根据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而配置在全球各地,供需两旺,新的发明和技术不断出现,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

这个市场将苏东国家完全排斥在了外面,并在技术上对苏东国家呈现了碾压的势头。最直观的数据就是,美欧日诸国的人均GDP远高于当时的苏东国家,同时这些国家的货币也远比苏东国家坚挺。

由于苏联无法融入全球供应链市场,计划经济和穷兵黩武又导致国内的轻工业品和食物出现紧缺,最后不得不在冷战中开始示弱,并在最后躺进了历史的棺材之中。

所以,我们似乎确凿可以说:集装箱运输/冷链/条形码是苏联棺材板上的三根钉子。

 

TWO.晶体管与集成电路:苏联棺材板上的另一根长钉

 

除了供应链全球化的相关技术,在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美欧日也把苏东国家按在地上摩擦,这个领域就是晶体管与集成电路。

芯片是地球上目前最前沿的科技产品,也是个人电脑/互联网/AI时代的基础。财迷多次讲过:如果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煤炭是工业的粮食,那么,芯片就是工业的灵魂。而作为一种集成电路的芯片,就建立在晶体管技术之上。

在晶体管出现之前,美国点出了电子管技术,而苏联则在这个技术上和美国不相伯仲。

后人收藏的苏联真空电子管

电子管是爱迪生发明的——爱迪生在发明灯炮以后,发现在灯丝附近安装一块金属板,当真空中的灯丝炽热发光时,灯丝上的电子可以离开炽热的灯丝,穿过真空,流向金属板。只要金属板是冷的,电子无法反向流动。在这个原理下,真空二极管被发明,它的单向导电性能成为人类发明的第一个非线性器件。

非线性器件大大拓宽了可以设计出的电路的功能。如果你学过数字电路,就会发现“与”运算和“或”运算这种最简单的逻辑运算就是靠着单向导电功能的元器件来实现的。之后,三极管,四极管,真空五极管和真空束射四极管也被发明了出来。基于真空管的发报机,收音机,电视机,扩音器等电器被发明并投入使用。

通电之后的电子管,看着颇有点赛博朋克

由于真空管工作原理都是电子在真空中的运动,因而真空管又称电子管。在晶体管发明之前,美国和苏联都曾经把电子管的组合游戏玩到了极致——电子计算机。1946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1950年,苏联造出了比ENIAC更耐用的MESM——看上去美国在相关技术上并不占优。

苏联人用电子管做出来的电子计算机,个头很大

然鹅,就是在1950年代,晶体管技术开始在美国兴起——1951年,用合金方法制造的锗晶体管问世。随着不断试错和工艺结构的不断改进,锗、硅等半导体材料的纯度逐渐提高,晶体管的优势日渐显现,晶体管和晶体二极管开始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

1950年代的晶体管

1953年,晶体管助听器上市。1954年,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市工业发展工程师协会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超小型晶体管收音机上市,售价仅49.95美元。1955年,晶体管助听器和收音机开始走向国际市场。1956年,用扩散方法制作晶体管获得成功,晶体管的频率性能和功率容量大大提高,晶体管技术步入成熟阶段,各种高频晶体管陆续问世。

晶体管的小型化虽然把电子设备的小型化提高到一个新境界,但是随着计算机、人造卫星、航空航天等技术的突飞猛进,晶体管的小型化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为减少电子设备的重量和体积,不仅晶体管要更小化,电阻、电容器、继电器等电子组件也要更小化。1952年,英国皇家雷达站工程师达默(Geoffrey Dummer)提出了这种集成化电路的设想。

1958年5月,受雇于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的基尔比(Jack Kilby)立刻开始了晶体管电路的小型化研究。9月12日,基尔比终于用锗块制成电阻器,用PN结锗晶体做成电容器,并将锗晶体管等装在玻璃板上的锗芯片上。然后,他用蚀刻法在几个器件间刻出沟道,用金导线将它们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电路,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制成的集成电路(有时也称微电子或者芯片)。1958年底,基尔比和他的同事用带氧化物层的硅块制成电容器,用扩散法制成扩散层电阻器,用硅结晶体管制做出集成相移振荡器电路,并申请了专利。基尔比也因此荣获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9年,美国仙童半导体公司的诺伊斯(Robert Noyce)用平面工艺制做出硅集成电路,真正实现了单片集成电路,成为后来集成电路发展的原型。1960年,第一块MOS集成电路诞生。1962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块仅有12个晶体管和电阻的集成电路正式商品,标志着第三代电子器件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1960年代的集成电路

1965年,美国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摩尔(Gordon Moore)提出著名的摩尔定律,认为芯片上可容纳的组件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1倍,性能也将提升1倍。集成电路的发明为微电子学、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并按照摩尔定律预测的速度不断发展,对现代工业的影响日益深远。

与此同时,苏联却一直在电子管小型化这一块努力——苏联人曾一度把玉米棒大小的电子管变成了花生米的尺寸,为电子管成功续命20年。可是,苏联的这条科技树也只能到此为止——从原理上来讲,电子管确实也可以缩小到纳米级别的尺寸。可是要在极小的空间内造出在真空中互相不接触,空隙的尺寸有严格规定,且在空隙中不能插入固体支撑材料的金属微型机械部件,需要投入的资金与基于半导体的集成电路相比要高得多,已经不是一个量级。更麻烦的是,电子管的功能是靠着它复杂的机械结构实现的,加热阴极需要耗费很多电能,因而它们有着体积大,耗电量大等不足。

在这场电子技术的竞争中,苏联彻底落败。不仅是在半导体技术方面比美国落后的至少20年,而且由于真空管制造出来的家用电器在成本和耗电方面都远高于晶体管,直接影响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年纪比较大的看官,应该还记得中国1970-1980年代的电视和收音机,不少都体积很大,那就是基于电子管技术制造的。

青岛无线电二厂生产的红灯牌电子管收音机,个头颇大,比得上现在的一部电视或电脑

所以那时候的中国人更喜欢美日德家电——不但质量好,且体积更小。

1970年代的德国收音机,个头要比电子管收音机小得多。

苏联技术制造的东西,则普遍傻大黑粗,冰箱就像潜艇一样一直响个不停,导致苏联产品在国际上根本就没有销路。而且这导致苏制武器也显得傻大黑粗,在精确性方面远远比不上美制武器——海湾战争期间,拥有大量苏制武器的”世界第三军事强国”伊拉克,就在精确制导的导弹和炮弹面前一败涂地。

综上,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出现,无异于苏联棺材板上的另一颗长钉。

更重要的是,在芯片和集成电路的基础上,个人计算机得以普及。随着IBM/苹果计算机以及预装在计算机里的Windows/Office系统进入千家万户,人类在1980年代正式进入计算机时代,并为1990年代进入互联网时代打下了基础。

至于苏联,在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前,就已经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THREE.苏联输掉冷战的真相

 

行文至此,我们就可以做一个总结:苏联的失败看似偶然,实则必然。集装箱并不一定能导致苏联输掉冷战,但集装箱/条形码/冷链/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在内的一系列技术创新却大概率会让苏联输掉冷战。而苏联和俄国人输掉的也不仅仅是冷战,而是以供应链全球化为代表的整个全球化3.0时代。

苏联输掉冷战和全球化3.0时代的本质,是苏联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甚至限制了生产力发展。其中关键是缺乏人文精神,不重视人力资源。具体如下:

第一,计划经济为主的体系严重缺乏灵活性,发挥“优越性”,投入天量人力和物力资源搞出来的电子管技术,最后被发现是攀错了科技树。

第二,缺乏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不但缺乏内需,而且让企业在这里无利可图,无法激励发明家和企业主创新技术,改进管理,导致生产效率大幅落后。

第三,国内有大量永不疲倦,堪称“燃料”的牛马——古拉格群岛上的工(LaoGai)人(Fan),也导致苏联高层不思进取,懒得创新。

根据知乎用户@月塔的说法,在1940年,古拉格系统的人口只有苏联总人口的1%,但其产值却达到了45亿卢布,接近于全苏联的1/10。古拉格从事的都是对苏联至关重要的产业,比如伐木和采金,这是苏联重要的创汇产品。当时全苏联1/3的黄金和3/4的锡矿是由古拉格系统生产的。而且由于这些矿场都位于远东、远北和中亚地区,根本没有自由工人愿意前往。如果没有古拉格的 “工人”,苏联根本没有其他手段发展这些产业。

古拉格另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修建重大工程,建设水利设施、修筑机场、铁路和公路,当时1/5的政府投资是由古拉格系统承接的,比如白海-波罗的海运河工程。如果用自由工人替代“古拉格工人”,那意味着极高的成本,毕竟很多铁路和公路都建在了人迹罕至的远东地区。

另外,古拉格的效率也并不低,毕竟自由工人也不会冒着零下40°的严寒伐木,也绝不会一次连续工作24小时。

“劳动模范”索尔仁尼琴在古拉格的工作照

这些工人用着固然顺手——他们只需要吃饱饭(黑面包加白菜汤),不挨打,妻女不被侮辱,就已很满足。简直就是典型的“人口红利”。所以很多东欧国家也效法苏联,建立起了自己的古拉格劳动基地。但这种普遍存在的“红利”也很可能会导致苏东国家缺乏创新——“犯了罪的人”即使搞出新发明,估计也享受不到任何成果。至于高层,即使没有创新,也能享受到古拉格工人带来的“福利”,所以自然会继续维护现状。

所以,人口红利,有时候也会成为“资源陷阱”之一。

综上,由于缺乏灵活性,缺乏市场,“人口红利”过多,苏东国家在创新方面同欧美日的差距自然就越拉越大——冷战开始之后的20年,苏联还可以吃之前德国/捷克/日本的技术老底。比如米格战斗机和载人航空的技术,都来自于德国。到了1970年代之后,苏联人的技术就被远远甩在后面。苏联点错科技树的地方至少包括了晶体管、超音速飞机、获得性遗传、三进制计算机。苏联没有发展出的科技点那就更多,包括但不限于日系小型车、良种培育、信用卡和全民福利制度。以上都导致苏联的全要素生产率大幅下降。在1980年代,苏联甚至需要从日本进口机床。而技术日渐落后的背后,则是苏联人的生活水平和美欧日相比也日渐落后。同样是1980年代,即使是苏联生活水平最好的莫斯科,普通人想要买一点优质食物,也都需要排队。

到了后来,缺乏创新导致的高负债、存量资产折旧和低生育率,终于引爆了苏联经济,导致戈地图不得不搞改革,并“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不但输掉了冷战,国家也消失了。整个俄罗斯民族都被全球化3.0时代抛弃,男女都变得很“Cheap”。直到如今,渔村的家超靓仔推动夜市发展,大搞“夜缤纷”:

据说在某些地方的夜缤纷中,也夹杂了有来捞世界的Cheap俄国女性的身影:

以上,诚可谓出师未捷国先灭,常使英雄泪满襟。

实际上,以苏联2亿多的人口,2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曾培养出门捷列夫和巴浦洛夫的大学体系,如果充分得以发掘,不至于会在技术上落后美欧日那么远——谷歌的创始人就生在苏联,4岁才跟着他爸爸润到美国。但苏联的生产关系,很明显限制了苏联的生产力发展(其中关键就是缺乏人文精神),也影响了苏联人的判断——当红旗落地,苏联”竟无一人是男儿”,基本没人有站出来阻止,就已经说明了问题。

惆怅的Gorbachev

苏联因为技术上被碾压而输掉冷战的故事,对我们的启示其实有很多:

第一,不能放弃市场经济。

就苏联的情况来看,没有市场经济,全靠计划,搞一点大锅饭,大家都不再追求进步,这也就罢了,更重要的是科学研究也会很快走进死胡同,大量投资会打水漂。

第二,不能放任市场萎缩。

没有足够大市场,就没有企业愿意搞研发来满足市场需求。没有足够大的市场,很多需要花巨资研究的项目也会被搁置。没有足够大的市场,大量产品和服务难以得到规模化验证,在迭代方面可能会遇到问题。

第三,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关心底层的福利,不能躺在人口红利上睡大觉。

人口红利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知道榨取人口的剩余价值,却不愿意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给予他们应有的福利,可能会导致人口素质和数量的下降。人口素质和数量的下降,有可能会使得一个国家在竞争中后继乏力。

总之,在政策制定上,我们需要尊重且敬畏客观规律,让生产关系去慢慢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比如,保证绝大多数人能有稳定的收入,而不是只想着靠压榨“剩余价值”来维持“人口红利”。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市场不会大幅萎缩。而一个活跃的市场则是技术进步的最好保障。

如果一个国家的市场不再活跃,不仅本国贫富差距会拉大,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也会拉大。这又会会导致民众生活水平持续下降,不但可能影响到社会稳定,甚至也可能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产生“张力”,并因此放出巨大的“烟花”,国家倾覆,为天下笑。言尽于此。

 

参考文献:蒂姆·哈福德(2022).塑造现代经济的100大发明.中信出版社,2022.物流技术与战略杂志编辑部(2013)冷链物流新挑战. 物流技术与战略杂志,2013年4月.

 

最后,喜欢财迷文章,想了解更多?请在微信里关注公号“JLTCM2016”,或长按扫描下列二维码:

同时,为防止失联,还请关注公号:“九龙塘月兑之家”作为备份。此号将在未来每月推出一篇有趣的润(yi)学(min)视频,同时也会把一些原创文章发这里:

各位还可以在微博、知乎、雪球、推特中关注ID:“九龙塘右眼财迷”。财迷会在这些平台同步发文。

各位也可以在B站(境内)和油管(海外)关注财迷的视频号:九龙塘右眼财迷。财迷暂定会每月发布一期视频。

各位想要了解财迷自己的投资动向(我会把个人投资记录经过处理后发到朋友圈)或者问财迷各种问题,请加财迷微信CMXHHK20(这个号也是用来防止失联的)。同时,财迷也会在朋友圈分享一些即时的经济信息(已经加过财迷旧微信号的读者请勿再加,新号旧号内容都一样,否则会被拉黑)。财迷文三俗内容多,各位想要了解财迷分享的往期被删文章,可以从公号下“鼓瑟吹笙”一栏进入财迷QQ群观看。

Posted in 政治, 经济, 美国, 财经 and tagged , , , , , , , .

发表回复